刚刚过了清明节,可能很多朋友都会去给已故的亲人上上坟,烧烧纸或者其他形式,以此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怀念。虽然清明节看似是一个节气,可不可避免的和死亡联系在一起。然而,我们大部分的人很少去正视自己的生死观。我们忌讳谈论死亡,更害怕面对亲人的死亡。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恐惧,在父母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害怕听到或看到与死亡有关的事情,甚至害怕听到死这个字。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,在亲友患病已到了没有救治的价值的时候,但家属还是要求医生尽力抢救,给病人插上各种管子等等。已求生命能多延续一些时间,不想让亲人离去,这里有情感的因素,也有道德的因素。,也害怕内心的自责。不敢面对死亡。
在平时呢,我们也会在孩子或其他人提到与死有关的事,都会赶紧说:“呸呸呸,多不吉利”
一位网友分享说,孩子在学校里学了手工折纸,回到家后折了几朵白色小花,想送给家里每一个人。当孩子把折好的花拿去送给奶奶的时候,奶奶拿起一扔,“这个都可以戴吗纸做的是给死人用的。”
孩子以为自己做得不好,又听到奶奶说‘死’,吓得一个劲的在哭。这位网友说,都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解释发生的事情。
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,也在这样不经意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孩子。孩子不知道‘死’到底是什么,但是,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、语气里感受到恐惧。
白岩松说:“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”
死亡只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步,而我们给它赋予了不可言说的恐怖色彩。所以善终服务在国外发展迅速,但在我们国家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阶段。
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•巴克曼说: “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。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,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。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,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、更执着、更壮烈。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。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,在它宣布到来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。”
在小说《相约星期二》中,莫里说:“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?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。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在体验世界,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,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。那么,去面对死亡,拂去外表的尘埃,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。当你意识到自己终要死去时,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,学会了死,就学会了活。”
正视死亡,是为了更好的活着。好好活着,才是死亡赋予生命的意义
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如果我们可以放下对死亡的恐惧,才能学会对生命的热爱。
谁能知道,是太阳先升起,还是意外先来临?
谁能知道,简单的一句再见是否就终成永别。
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,可如果从来都没有好好活过也同样的让人悲哀。
好好活着,才是死亡赋予生命的意义。